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宝安县,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如今深圳这寸土寸金的国际繁华大都市,当代国画大家李垚治先生说:深圳承接了历史使命,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从各个地方前往深圳,而又有多少去看望那些曾经的历史遗迹呢?现在我们还能看得见摸得着,可在历史时空某一个阶段必定消失……怎么办呢?李垚治先生用手中的笔墨记录着曾经的古村老房。也许很多年后,世人想看的时候,还能在他的画里怀念……
【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深圳现存300多座 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鹤湖新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磡村】
在南山区西丽街道的麻磡村,有一片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古民居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中还夹杂着 碉楼、教堂等。据当地村民回忆,明末清初期间,麻磡村的先人从河源迁徙到该地并居住下来,这些房子已有400年的历史。 麻磡村现有300多间老屋和碉楼,是南山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古建筑群。
【高岭古村】
高岭古村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南澳七娘山北侧东风岭的岭背山上,海拔200多米。 明末清初,一对来自福建客家祖地的周姓夫妇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出,在山下新建村落,命名为“高岭新村”,而原来的村落,则被称为“高岭古村”,它是深圳大鹏半岛历史价值村落中初始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客家村落。
【龙岗老街】
龙岗老街,又叫龙岗老墟镇,位于深圳地铁3号线双龙站北侧,是龙岗的发源地,也是龙岗新区建成前的龙岗中心,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百年风雨,老街依然保留着当初的古城特征。
【黄麻布古村】
黄麻布,原称黄麻埔,为一罗姓客家古村,地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最北部,凤凰山东麓,2004年撤村改居。黄麻布古村是宝安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宝安凤凰古村】
凤凰古村现在已经人比较少,但是还有一些旧房子还住着人,环境比较干净,城市与古代建筑的结合处,古朴的民间建筑会让你感觉穿越回了那个时代。
【新桥】
新桥世居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内,建于清代,在深圳,如新桥世居的客家围屋有数百座,只是规模大小不一,但他们正遭遇共同的命运,随着岁月洗刷大部分已经开始坍塌破损,星星点点即将淹没在城市化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可喜的是,新桥世居得到政府的重视,现已经全面改造,成为了国际低碳城内最大的文化看点。
【盐灶古村】
盐灶古村原有百余栋客家民居建筑,整体回收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保留了50余栋房屋,现已被打造成客家风俗博物馆。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地形地貌。百余座老宅虽已人去楼空,但仍保存完好。
【鳌湖艺术村】
2012年,一群艺术家们相继走进这里进行创作,自发形成了鳌湖艺术村。此后,政府开始介入,推动发展。鳌湖艺术村现已驻扎六七十名艺术家,其中以深圳本土艺术家为主,加以少数北京、广州、香港等地的艺术家,甚至吸引了美国、加拿大的艺术家驻留。
鳌湖艺术村的艺术家从事的艺术品类繁多,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音乐、戏剧、写作、剪纸、舞蹈等种类,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生态多样性,使鳌湖老村从一个平凡的城际边缘村,逐步转型成深圳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新生力量。
【田丰世居】
田丰世居客家围,又称田丰围,是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田祖上村的一座客家围屋(客家围村)。建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由梅州兴宁迁居深圳龙岗的刘姓客家人所创建。
【甘坑炮楼院】
甘坑炮楼院,位于甘坑客家小镇内,虽然当日去时,很可惜并没有对外开放,不过远远即可见到古堡似的高塔,记载着客家人抗击外侮,不屈不挠地勇士精神,让人联想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此战斗的情景。曾经过去历史的痕迹,一同样遗留在炮楼。
【大鹏古村】
大鹏古村,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鸦片战争肇始地,深圳又别称“鹏城”,即源于此。
【深圳杨美】
深圳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昔日的小渔村早已载入历史,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深圳很多老村都不见踪影,不是拆迁重建就是改造为特色小镇。然而在杨美地铁站附近,竟然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四周不是城中村就是高楼大厦,这里却分布着破破旧旧的老房子,逃过了整整14年的旧改。面对寸土寸金的深圳,需要这样古朴村落。
【沙井老街】
位于沙井街道的沙井老村,在这里,你几乎可以找到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所有印记,曾经小渔村的原住民,依然有部分人居住在这里。他们现在已经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但是依然会时不时地提着钓竿去回忆一下自己的手艺。
在这窄窄的巷子里,你找不到深圳这座超级城市的繁华,却只能品味到这里的人间烟花味道。市井气息充斥着这座老村落,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承载的是这里的历史和过往。
【湖贝旧村】
湖贝旧村,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间,作为深圳格
局最完整的一座旧村,村里仍保留有清嘉庆九年重建的宗祠、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等。不过由于古村布局复杂,过道狭窄,各种电线错综复杂,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原村民基本都已搬走。湖贝村就是这么一个虽有历史文化,但现状却非常不堪的地方。
【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为曾氏族人所建,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1403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海阳县,再迁梅州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深圳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是一处客家围村,保留了客家人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
【上围艺术村】
上围艺术村,曾叫上围老村,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河源头、三面围山,是一座具有400年历史,充满艺术气息的传统客家村落。
上围艺术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四百年前,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据史料记载,上围村始建于清朝,因钟氏、曾氏祖先率领族人迁入此地,在此开基立村,繁衍生息。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历史上,深圳前身宝安县(新安县)原有四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根据《宝安县志》,1979年深圳建市之前,宝安县本地村民中,大多数是讲客家语的客家人,他们分布在龙华、盐田、龙岗、坪山、罗湖、石岩、西丽等地,并且在那些地方留下了一大堆客家围村建筑群,根据粗略统计,在深圳保存下来的还有300多座。